國內防災團隊(防災中心)介紹

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簡介

 

沿革

台灣歷經921集集大地震、八八風災、豪雨、土石流等天然災害不斷地肆虐及摧殘,造成國家建設和水土自然資源的嚴重破壞和衝擊,致使防災與保育課題頓時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並倍受朝野的重視。有鑑於此,逢甲大學(以下簡稱本校)於民國八十八年底結合校內土木、水利及水土保持等各個領域的科研人才,於建設學院之下成立了『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在中心全體同仁的戮力投入和配合之下,成功地整合本校水土保育、水資源規劃、環境規劃、監測科技、災害防救及防災教育宣導等相關領域,並與校外研究機構及顧問公司進行合作。本中心於民國九十三年八月份正式成為本校一級研究中心。

組織

本中心隸屬逢甲大學建設學院,由主任、副主任、行政管理組、專案組、特約專案組及各功能性委員會所共同組成。目前專案組依據本中心研究類型,有水土保育組、防災教育組、水利研究組和防災科技組,現有研究人力計有博士級5人,碩士級和學士級共37人。

 

 

發展目標

本中心在『生態家園、國土保安、永續台灣』的指導原則及目標下,從事教學研究與建教合作,其研究主題包括生態保育利用、資訊科技應用、水資源規劃、坡地防災與經理、水利防災與經理、營建土木技術、環境變遷與監測技術等。中心未來的發展主軸和經營策略,對外除了持續借重並統合校內相關院系之科研資源,開發各領域公民營機構委託辦理之各項業務計畫及研究專題外,並積極整合與深化本校在生態保育及防災科技之服務能量和技術水平,以擴張中心在相關領域知識版圖與知識經濟上之優勢地位;對內則將蓄積的研發成果與堅強的研發團隊,逐步導入校內保育與防災之宣導與教育,並於九十三學年度規劃推動『水土環境經理學程』和『防災及保育專業圖書館』,於九十四學年度兼辦『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逢甲大學協力機構』,未來將持續與院及各系合作建立教與學一體之互動機制。

核心能力

一、水保領域:

本中心擁有自行研發之『集水區流量收之模式』、『集水區土砂收支模式』及『水土保育工程構造物防砂量評估模式』等,分析集水區治理前後相關效益之展現。並以集水區為單元,整體規劃治理作為對策,針對颱風災害及重點集水區辦理災後復建及災害基本防制,並建構社區防災安全機制,辦理土石流潛勢地區易致災調查,以積極、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方位考量,由下而上營造安全、優質之山坡地環境。

 

 

二、水利領域:

本中心針對河川水系環境營造、河川揚塵防制與監測、地層下陷區蓄積水利用及地貌改善、等環境議題進行研究探討,並以「與水共生、改善環境、發展產業」建立環境、水土資源保育和經濟共同發展為宗旨。


 
 

三、防災教育:

提供多元的防災教育訓練、課程及教具教材。透過教育構築一條通往防災知識的捷徑,來達成「平時減災、災前整備、災時應變、災後重建」的目標,並運用先進科技及技術落實災前減災規劃及災害防救管理體系,對於天然災害與人為災害的模擬。進一步運用於災前之避難收容場所評估、疏散路線規劃、防災地圖產製、標準作業程序擬訂、防救災兵棋推演及地區計畫擬定,並應用於災時之災情應變研判作業。

 

四、防災科技

本中心目前研發全無線監測環境,利用無線電與傳統監測設備結合,以集水區為概念,將監測資料進行短中長程傳輸,並建立雙向溝通管道,將防災資訊傳遞給專業團隊、管理機關以及保全對象進行雲端分析及回饋,落實社區自主防災以及資訊公開化之目的。



 

五、大台中防災協力機構

在本校李秉乾教授和楊龍士教授兩位副校長(前者將於102學年度擔任本校校長)、建設學院陳昶憲院長、本中心連惠邦主任、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馬彥彬主任、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葉昭憲和陳柏蒼博士、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雷祖強博士等人的帶領和努力下,本中心目前持續擔任大台中防災協力機構,成為大台中在災害整備和應變的夥伴和智庫。

 

未來發展

由於土木、水利及水土保持等領域,未來的發展係以防災、保育、新材料新工法及環境管理等方向為主軸,故本中心將以此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除不斷提昇本校相關專業的研發能量,亦將結合校外資源以發展新技術及市場知名度。例如,本中心近期將與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會商合作事宜(如簽署合作協議書)。

 

 

 

 

 

 

 

 

 

社團法人臺灣災害管理學會 出版發行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三段200號9樓    電話:(02)8912-7498    傳真:(02)8912-7497    e-mail :service@dms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