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政府研究案資訊

 
※ 近期結案之研究案

執行期間 計畫執行人員 計畫名稱與超連結 委託單位 摘要
10203 ~ 10211 黃俊能,簡賢文 臺灣重大災害個案之應變作為研究 內政部消防署 我國災害防救法自民國89 年公布施行以來,相關單位均本其權責與宗旨,逐年充實災害應變措施,近年歷經921 地震乃至重大颱洪災害之衝擊後,更是證明我國整體救災應變之運作效率與品質更已顯著提升。然每逢災害發生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後,災害初期的督導災情查報以及監督消防等單位執行災害搶救等應變作為均直接影響後續災情控制成效。前述工作相對於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功能分組為「災情監控組」及「搜索救援組」之權責,依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作業要點分別由各該災害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以及內政部消防署主導。為提升災害應變作為之效能與品質,建立基本準則及程序供相關單位依循實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擬透過實際個案研析之方式找出應變作業之共通性並加以檢討,釐清過程中之關鍵任務與程序並擬定具體可行之標準作業程序,提供相關單位在未來災害應變作業的參考依據,最終達成防災或減災成效提升目的。
10202 ~ 10212 柳文成 綜合治水理念落實於都市計畫審議制度及相關規範之研究(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所產生之極端降雨現象,近年來在世界各地造成嚴重洪患,2011年10月泰國中部地區洪災即為顯著災例。臺灣位處太平洋與歐亞大陸交界地帶,深受海洋與大氣交互影響,加上島內地形垂直變遷度大,氣候變遷影響甚為顯著。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自2000年後臺灣發生極端降雨次數有增加之趨勢,過去10年來具有此特性的颱風襲臺頻率較之前30年增加一倍以上,所帶來的嚴重衝擊,幾乎年年都有因集中豪雨所造成的水患。氣象局觀測資料同時顯示,臺灣地區每年總降雨量沒有明顯變化,但是降雨總時數明顯減少,顯現降雨強度逐漸增強,以凡那比颱風為例,單單高雄市區一天就降下535毫米的雨量,對環境的衝擊強度提高,成災的機率大為增加。 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極端降雨的威脅,以都市計畫的方式進行內水防治,透過調整土地使用分區或使用管制及訂定雨水下滲、貯留之規劃設計等原則,以強化區域治水防洪功能已形成共識。本研究將探討與研究綜合治水理念如何落實於都市地區,並模擬分析極端降雨及都市開發對都市淹水之衝擊影響,以模擬分析結果提出現有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公共設施、滯洪空間規劃與滲透滯洪設施之調適策略。
10202 ~ 10212 方文村 都會區洪水災害損失調查分析(1/2)  經濟部水利署 台灣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經常遭受颱風暴雨的侵襲而導致水災,洪災損失亦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密度增加而益形嚴重,洪災風險管理成為相當重要的工作,而洪災損害評估是洪災風險管理及相關決策之基礎。利用淹水災害損失曲線配合淹水深度資料推估淹水災害損失是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災損估算方法,但是淹水災害損失與建築式樣、用途與內容物等關係密切且具地域性,國外的淹水災害損失曲線並不一定適用國內。本計畫目的乃研擬洪水災害損失分析之架構,並進行近年桃園與宜蘭淹水損失調查與分析,利用調查結果建立住宅區、工商業區之淹水深度與淹水災害損失之關係曲線。因經營型態會影響淹水災害損失關係曲線之特性,研究中將住宅分為集合住宅與單一住宅,工商業分為製造業、批發業、服務業與零售業,分別建立淹水深度與淹水災害損失之關係曲線,提供後續區域洪災損失評估之依據。
10201 ~ 10212 白櫻芳 建築物雨水貯集滯洪設施運用雲端監測管理之研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0202 ~ 10212 許少華 都會區地下含水層滯洪效益研究(1/3)  經濟部水利署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極端降雨事件頻繁發生,且都會地區快速發展、人口過度集中、不透水地表面積增加等原因,導致災害風險增加,都市防洪必須採取多元策略與手段以因應自然與人為所造成之雙重挑戰。 一般而言,都市防洪對象乃指短期時間降雨所造成大量地表水,而其處置的策略則採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或二者相互兼用之,以避免或減低洪水災害。因此,除採用傳統工程措施於河川上游興建水庫或在局部地區設置滯洪池等大小規模的人工設施來蓄集地表水或遲滯地表逕流,在受限的空間環境中將地表水透過適當方法導入地下含水層,調節減少地表逕流進而降低洪災風險,應具有應用價值並可兼顧水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要可研究發展、評估效益之課題。 本計畫研究主要擇定兩個以上之實驗場址,以三年為短期期程,藉由適宜之現地工法進行試驗與水文事件觀測,應用地表水文模式與地下水數值模式,模擬當降雨事件發生時,將地表水透過適當方式補注於地下含水層,分析評估應用地下含水層之可行性,以及滯洪效益量化分析,並提出檢討建議,俾使都市防洪策略擬定時,能有多元化之選擇,以實現都市防洪減災與水資源永續利用相互兼顧之預期目標。
10201 ~ 10212 張倉榮 台灣脆弱度及風險地圖製作與整合應用(2/2)  經濟部水利署 本計畫使用101年水利署所建置之高地淹水模擬模式,進行後續之高地淹水鄉鎮模擬,並繪製高地淹水災害區域之淹水潛勢圖。 而水利署同步於民國98年參酌世界先進國家相關學者專家之研究與所建議之因應作為,分別蒐集並彙整國內外因水所致之各類災害相關文件,以淹水潛勢圖為基礎,考慮人文社會、經濟活動、土地利用、淹水損失…等與國家發展及民生相關之因子,針對淹水潛勢資料進行加值分析,以強化洪災研判分析能量,發展適合應用於災害應變之淹水風險圖與脆弱度圖資,完成「脆弱度及風險地圖分析方法研究」並研擬「水災危險度、脆弱度與風險圖製作技術手冊」。民國99年至101年,水利署以「水災危險度、脆弱度與風險圖製作技術手冊」為基礎,完成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含高屏溪及東港溪)、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含曾文溪、北港溪、八掌溪、樸子溪、急水溪流域)、宜蘭縣、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含淡水河及磺溪、蘭陽溪、鳳山溪、頭前溪、中港溪、後龍溪流域)之水災危險度地圖、水災脆弱度地圖及水災風險度地圖。而今年本計畫也依照「水災危險度、脆弱度與風險圖製作技術手冊」製作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濁水溪、鹽水溪、二仁溪、阿公店溪、四重溪、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和平溪與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臺東縣、花蓮縣地區之水災危險圖、脆弱度地圖及風險地圖,完成全臺水災危險度、脆弱度及風險地圖製作示範,並進行圖資整合與應用規劃,期提供更有效率、更實務的資訊,作為政府相關水利單位決策之依據。
10204 ~ 10212 劉季宇 公共給水系統震災早期災損預警技術研究(1/2) 經濟部水利署 自來水系統為重要維生線系統之一,震後倘無法有效供水,除造成災區民眾生活不便外,也會影響消防、醫療、衛生等其他部門的運作。自來水系統具有許多地下管線,震後搶修復水往往曠日費時,容易衍生嚴重的二次災害與社會經濟損失。強震過後,若能藉由震災早期災損預警的技術,第一時間提供自來水管線及設施損壞與損失的推估結果,必有助於主管機關與事業單位正確、快速地評估災情,採取適切的應變作為。本研究延續前期計畫,擬以兩年時間,每年再新增至少三個縣市的自來水管線地震損失模擬資料庫,以及至少一處供水區的自來水重要設施地震暴險分析資料庫,納入自來水系統地震早期損失評估與測試,以期加速落實應用。本研究亦擬研發行動通訊裝置APP應用、資訊網站等雲端服務,提供應變人員檢視與查詢地震災害潛勢、自來水管線可能損壞數量與分布、設施暴險部位等推估圖資,以利進行加值運用。 具經濟性的自來水管線耐震實務,理應兼顧耐震容量與耐震需求,其中耐震需求是指抵抗地震力所需要的管材性能(強度與變形能力),與工址所在地的地震危害度高低有關。目前國內自來水管線耐震設計規範未臻完善,耐震需求未有規定,導致其耐震實務窒礙難行。有鑑於此,本研究擬深入探討與自來水地下管線震害有關的地震災害潛勢因子,進而綜合考量台灣地區地震環境的特性,進行危害度分析完成相關之地震災害潛勢圖;其次,擬研擬自來水管線的耐震需求,依不同震區(工址),分別訂定管材應該具備的耐震性能(強度與變形能力)的基準值,以供自來水管線耐震設計、採購之用。
10201 ~ 10212 高家俊 形變法於地震海嘯特性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地震時所造成的地殼異常形變是海嘯的生成原因之一,直接偵測及記錄海嘯資訊對於 災害防治上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因為海嘯的監測站通常距離岸邊相當近,以致於沒 有足夠的時間實施海嘯的保護措施。事實上地震產生地殼應變的傳播速度遠高於海嘯 波行進速度達數個量級,地殼的振盪週期可長達數秒鐘到數十秒鐘,在如此低頻的頻 段間,必須使用應變儀或寬頻海底地震儀才能量測。在適當的地點架設應變儀及寬頻 海底地震儀以偵測海嘯的發生,可以提供足夠的災害應變時間。在前期研究中,設置 在俄羅斯Promorsky Krai 的雷射應變儀,以同步測量的方式量測地殼形變,分析地震 海嘯的形成、地殼異常形變、特定的基本參數以及震源震中位移之關係。在本計畫中, 預計透過設置於陸地與海底的寬頻地震儀及雷射應變儀,透過理論研究與模擬,分析 地震海嘯所產生之地殼微形變訊號,進行時域和頻譜特徵解析,對陸地地殼與海洋地 殼不同介質之差異進行調查,並探討震源斷層及震央與地震海嘯生成之相關性,以期 能建立海底地震生成海嘯之基礎理論模型。
10201 ~ 10212 羅俊雄 運用結構物強震監測資料於提升臺灣結構物耐震安全之研究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本研究計劃在建立不同地震反應下結構物(含建築物及橋梁)之反應分析報告書(Report Card)。配合中央氣象局對結構物地震反應所進行強地動觀測計劃,選擇三楝建築物及二到三座橋梁,進行該結構物所收集到之地震反應進行分析,探討該結構物動態特性及比較不同地震反應下之不同。針對每個地震反應事件所分析之結果建立該結構物分析報告書,並比較不同地震事件之反應分析,建立評估及診斷報告。反應分析報告書內容將包含下列事項: 1. 結構物之描述(含強震儀之位置、結構形式、構造種類等。 2. 收集到之紀錄反應歷時及其反應頻譜。 3. 利用子空間分析法及遞?性子空間分析法探討結構物振頻、阻尼比及模態。必要時須採討結構物動態特性之時變性。結果均以圖表方式呈現在報告內。 4. 針對收集到之結構物地震反應進行各個資料之時頻分析(Time-Frequency spectrum) 。 5. 建立不同事件下之結構地震反應評估。
10205 ~ 10212 童慶斌 韌性理論應用於氣候變遷對灌溉系統及產量之影響評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由於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包括氣溫上升及乾旱、降雨型態的改變、極端事件頻率增加和缺水延時增長等,將使得農作系統需適應溫度變化及水資源短缺問題。在降雨量不足及無法開發新水源的情況下,水資源短缺是農業生產面臨的最大問題,再加上民生及工業用水需求的增長速度將遠遠超過農業,未來將可能排擠農業用水量。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下,為了能夠確保台灣地區糧食安全的前提,本研究目的係考量氣候變遷所導致之雨量改變及河川流量改變,以韌性理論同時結合作物產量評估進行農業生態回復力受氣候變遷影響之衝擊分析,此外亦針對頭前溪流域內所種植之不同作物種類進行評估,以建立不同農作物之回復力評估架構。最後探討在確保一定範圍內之產量下,氣候變遷對回復力造成之變化程度,在進一步討論未來可能之水資源需求。
10202 ~ 10212 沈子勝 大型展覽館場活動期間人群疏散及避難引導研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經由研究結果發現,為增進大型展覽館場活動期間人群避難安全,未來可以加強的措施,建議如下: 建議一: 立即可行建議─展覽館人群避難疏散指導方針試用改善 針對國內大型展覽館之避難安全研擬指導方針,因此未來可實際將此方針應用於國內大型展覽館,並透過應用檢討與改善,進而強化本方針之應用性。 建議二: 立即可行建議─展覽館應變機制規劃及改善 強化館方初期搶救機制(自衛消防編組能強化),以降低災害造成傷亡之機率,並於事先研擬避難引導方針,提出之分區分流避難機制、派遣編組人員在人群節點協助引導模式、各出口處保全人員參與協助疏散等避難策略,一旦災害發生時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避難疏散。 建議三: 立即可行建議─展覽館場地佈置與展攤設計規劃 館方除了強化自衛消防編組與落實安全管理外,亦能參考本研究評估結果選擇最有利提升避難效率之環境條件與方式來進行場地建造設計及展覽活動之規劃。 建議四: 中長期建議─展覽館容留人數之計算方式 建議相關單位能將展覽館之用途空間獨列項目供容留人數計算審核。



※ 近期簽約之研究案

執行期間 計畫執行人員 計畫名稱與超連結 委託單位 摘要
10210 ~ 10309 黃柏壽 台灣南部至呂宋島間之地質災害監測與減災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本計劃以地質減災為目標。中研院地球所與網格中心共同邀集國內研究型大學之教授,將共同與菲律賓火山及地震觀測研究所(PHIVOLCS)進行雙邊合作計劃,在下列議題進行研究以達成防震減災之目標。 (一)、新設立及更新現有地震及GPS觀測站設備,使具有即時傳輸功能以達成災害預警之目的。 (二)、建立及加強地震斷層面解及地表強地動之即時發佈功能。 (三)、產生地動分佈及波傳動態影像,提供快速評估地震震度及損害分佈。 (四)、依據QCN規劃增加小型地動計,加密現有觀測網及推廣應用。 (五)、提昇對馬尼拉海溝地體構造之了解,以達成對地震及海嘯之預警與預測。 (六)、利用WRF模型預估及追跡火山噴發之漂散行為。 (七)、分析模擬GPS觀測資料以了解呂宋島及馬尼拉海溝之斷層系統活動。 (八)、推動台菲兩地之e-science網路建設,推廣應用於減少地質災害領域。
10208 ~ 10307 陳界宏 地殼變形、地下水和地磁場地震前兆耦合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不同類型的地震前兆,已經廣泛在國際期刊中發表。應力累積為地震發生的來源,為了瞭解不同物理機制的前兆現象,應力變化於地震過程必須被考慮。本研究利用Hilbert-Huang transform扣除長期的板塊移動與短期的雜訊在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記錄到的變形資料的影響。將濾波後南北向與東西向的資料轉換成水平角度,所得到的角度在未受應力擠壓時,未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地震發生的過程中,角度的變化呈獻兩個主要的型態,在應力開始積累到岩石的過程裡,水平方向會逐漸趨於一致,當積累的應力逐漸達到斷層所能承受的極限前,水平角度呈現混亂。地震發生後,因為彈性回彈的影響,水平角度將會再反方向呈現短暫的平行。因此本研究延續在2006年的地震觀測到的地震前地殼變形成果,將GPS水平角度變化的時間與空間,分別針對不同的地震參數進行探討。並將分析所得到的關係,與地下水、地磁場地震前發生的變化進行比對。透過與應力相關的不同物理機制,瞭解地殼變形、地下水與地磁場的前兆是否一致。以建立地震前兆間可以相互檢查的管道。確保地震前兆的正確性並有效減少失敗的機率
10208 ~ 10307 陳建志 地震前兆與預警研究總計畫(II)-電磁及地震活動異常前兆之理論與實驗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過去世界上研究地震預測,常存在兩個關鍵致命傷,其一是大震的罕發性,其二是儀器的覆蓋密 度低。台灣乃一蕞爾小島,是幸也不幸有頻繁的地震,這樣的先天條件下,如果我們可以建置起緊密 的大地電磁觀測網,那麼很多地震電磁現象,不論是前兆或震後現象都極有可能在台灣被徹底觀測, 乃至於最終推向預測之可能性。本計畫旨在從理論、實驗與觀測三個角度,論證斷層帶是否有條件在 大震之前產生巨大的極化電荷與電場。我們希望建立起全島的長期大地電場監測網,以接收地球上天 然電磁波擾動之寬頻帶電磁資料,頻率範圍從數百至數萬分之ㄧ赫茲,對應於由淺至深的震源介質電 性變化。我們也會從岩石力學實驗與有效介質理論,探討岩石宏觀破裂前的極化電場存在之條件,以 期釐清地震電磁現象在預測上的可行性。從國際固體地球科學的角度看台灣在地震學的地位與重要 性,乃在於台灣有極好的地震資料。之所以具備這些國際同儕渴求的優質資料,主要原因則是因台灣 有密度屬全球第一的極佳地震觀測網。頻震復加地小,我們期望有機會為台灣再造一個全球研究地震 預測的獨特角色,更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地球科學社群之地位。
10208 ~ 10307 黃瑞德 由多重破裂評估大地震的輻射能量(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本研究先用多重破裂分析大地震中各個子破裂 的震源歷時和地震矩(M0),藉此估算每個子破裂的震源輻射能量,除能得到整得地震的震源輻射 能量,也能進一步瞭解大地震的動態破裂型態。本研究為三年期計畫,本次申請為第二年及第三 年,第一年(執行中)著重於順推方法的發展,務必使方法能穩定的計算,並分析數個大地震的多 重破裂與其他研究比較。本研究也將利用此法重新調查1999 年台灣集集地震的震源輻射能量;第 二年,利用本研究所提的作法繼續分析一些大地震,主要分析的地震為2001 年中國大陸崑崙地 震、2002 年阿拉斯加地震等等,這兩個地震為走向滑移型態並且具有明顯的單向破裂,本研究將 近一步探討走向滑移型態的震源是否有較大的震源輻射能量。也著手分析2011 年日本東北大地 震。本研究在這一年也將設計逆推法求多重破裂並評估其穩定性;第三年,持續分析大地震的震 源輻射能量,並總結先前分析的結果,以建立新的ES 與M0 的關係,也探討不同震源機制的ES 與M0 的關係是否有差別。
10208 ~ 10307 郭鴻基 季風環流、颱風特性與台灣豪雨診斷分析與預報技術之改進,-季風環流、颱風特性與台灣豪雨診斷分析與預報技術之改進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本整合型計畫將從多方面針對現階段氣象之防災科技進 行研究,最主要之重點在探討如何利用最新的高解析度數值模式與診斷工具,進一步提高颱風路徑預 報的準確度與提升颱風短、中、長期劇烈降雨的預警能力,此亦是本年自然處永續會防災計畫氣象領 域之重要課題。 (2) 總計畫目標、計畫內容及實用性 本計畫之重點目標為研究各種不同路徑颱風類型、颱風與季風共伴效應、颱風路徑與降雨預報跨 尺度分析研究與發展與改進豪雨預報技術。本計畫利用先進高解析度全球、區域模式進行模擬與預報, 並重視發展高解析度系集預報技術改進現今颱風路徑、移速、結構、暴潮和降雨的預報。

 

 

 

社團法人臺灣災害管理學會 出版發行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0號9樓    電話:(02)8912-7498    傳真:(02)8912-7497    e-mail :service@dms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