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延續先期計畫的研發成果及擴充應用至22縣市,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特於2017年度推展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讓基礎資料能更趨完備的結合地方產業,以深化地方災害特性科研成果,促進防減災系統地方化及應變情資分享,進而邁向全災害情資整合與管理,以降低人民生命財產及地方產業的災害衝擊。本計畫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擔任「計畫辦公室」角色,作為科技部與地方學研機構的協調研究平台,亦協助科技部進行管考及支援學研機構執行研究項目。本計畫於2017年在學研機構與地方政府互動關係良好且執行成果豐碩下,已達到科技防災的資訊服務,並將目前已出現或未來可能發生的科研問題及需求,除進行彙整及分析外,亦提出解決方案以利後續的防救災研發及業務的推廣。
2017年計畫辦公室與學研機構執行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1)介接地方政府CCTV計4,869支,其他監測資料計686筆;(2)蒐集1,316筆的地方災害基礎資料、平均每一縣市約60筆,22縣市均有的共通資料筆數為6筆;(3)完成22縣市及所屬鄉、鎮、市、區及村里層級之地方災害類別表,並以ARCGIS軟體展示空間分佈;(4)完成災害示警公開資料平台資訊介接至學校、地方政府網頁的測試,並辦理座談會,以瞭解介接的問題點;(5)於2017年的3場豪雨、5場颱風及2場地震的災害應變期間,學研機構回饋地方災害照片、影片等資訊,計畫辦公室分享中央的情資研判訊息;(6)完成可直接套疊及分析使用的地方產業數位化資料計274筆;(7)初步分析地方產業災害潛勢影響結果。
關鍵詞:中央與地方、災害情資整合、地方產業、災害潛勢
壹、前言
為了在面臨災害衝擊前及災害當下能運用理性知識為基礎,透過災害情資快速串通且精準的綜整加值,以提早分析災害的各種情境變化及其背後所帶來的風險與衝擊,進而提升政府的防災效能,降低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科技部自然科學與永續研究發展司於2015年10月至2016年期間規劃及推動「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研究先期計畫」,經由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結合12個縣市的大專院校防災團隊執行後,因與地方政府互動關係良好且執行成果績效豐碩,已達到應用科技進行防減災工作的科技防災階段。因此,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特於2017年推展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以延續/深入先期計畫的研發成果及擴充應用至22縣市,讓基礎資料能更趨完備的結合重點產業,以深化地方災害特性科研成果,促進防減災系統地方化及應變情資分享,進而邁向全災害情資整合與管理,降低人民生命財產及重點產業的災害衝擊的目標(試辦計畫架構如圖1所示)。
為配合科技部自然司的「延續/深入試辦計畫的研發成果及擴充應用至22縣市」之策略,進而在面臨災害衝擊時,能提早分析災害的情境變化及風險衝擊,提升環境永續的預警能力及防災力,降低在地的經濟生命財產損失之目標。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擔任「計畫辦公室」的角色,作為科技部與各地方學研機構、縣市政府的協調研究平台,以迅速且有效率的處理各地方學研機構在研發期間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包括:與地方政府的需求協調、與中央部會署的需求協調、科研方向的規劃與調整、科研能力及技術的強化、研究項目的內容整合、防減災系統應用的輔導、資訊技術支援、研究成果的發表、成效評估與管考等。
 |
圖1 試辦計畫架構及參與計畫單位 |
貳、執行成果
以下針對2017年計畫辦公室與學研機構執行研究方面的成果逐一說明。
2.1 監測資料盤點調查、分析與介接
研究計畫進行了地方災害基礎資料盤點,其中在動態資料盤點中挑選可以直接觀看到災害現場的監視設備進行介接,共計地方政府的CCTV為4,869支,其他監測資料為686筆(如表1),該部分大多來自於縣市政府的交通、水利、工務及警察等單位,蒐整後並將5,555支監測資料納入作為中央與地方情資分享的災害情資網(如圖2)。
由於災害防救人員利用災害情資網透過監測設備監看易致災區域的影像及數據,可以在災害發生時輔助決策者更加瞭解現地災害狀況。然而考量到災害往往發生在預想不到的地方,因此介接更多的監測設備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經由盤點地方政府的監測設備後發現,由於受限於大量串流格式的不同、監測設備的不明原因中斷、連線品質的不佳、網路頻寬的限制、監測系統的運用目的與建置經費限制等艱難且需要克服的問題。讓監測設備全面應用在災害防救上遇到了一些阻礙,如何克服這些問題仍有待一些機制的形成與科技的進步。
表1 地方政府CCTV及其他監測彙整表 |
 |
註:其他監測資料包括濁度、雨量、河川水位、抽水站、下水道水位、橫移門等 |
 |
圖2 CCTV納入災害情資網之展示 |
2.2 地方災害基礎資料的盤點調查
地方災害基礎資料的盤點調查表,主要是先依據先期計畫的研究成果,作為各學研機構盤點地方政府的地方災害基礎資料使用。表2之地方災害基礎資料的盤點調查表分成為六大類,即基本資料庫、救災資源資料庫、復原重建資料庫、媒體通聯資料庫、監測預警資料庫及其他等,六大類中再依據各類別的防救災基礎資料多寡及精細程度再予以細分層次,最多層次至第4層,以避免防救災基礎資料存放路徑太多層,而造成不必要的繁瑣,茲將六大類說明如下:第一類基本資料庫:此分類中的第1層為環境資料庫、公共設施資料庫、災害資料庫、人文社經資料庫,此類囊括最多資料量及擁有最多分類層次,有利於地理圖資繪製及災害潛勢查詢。第二類救災資源資料庫:此分類中的第1層為疏散避難圖、救災資源盤點、其他,此類多為整備及應變資料彙集,期望作為未來即時災害情資主要資料來源。第三類復原重建資料庫:此分類中的第1層為災情勘查資料庫、補助及復原重建經費、災害防救計畫資料、安置作業及住宅重建、其他,此類別著重災後重建資料彙集。第四類媒體通聯資料庫:此分類中的第1層為建置與各新聞媒體通聯方式,此類別主要參考宜蘭縣初步資料彙整分類,期望在防救災事務上正視媒體通聯之重要性。第五類監測預警資料庫:此分類中的第1層為空氣污染監測、水情監測、CCTV監測站統計資料、災害警戒、其他,舉凡監測站點、數據、監測器位置及警戒值均包含於此類中。第六類其他:此類並未分層,主要是針對難以歸類資料。
2017年執行成果,22縣市共蒐集計1,316筆的基礎資料、平均每一縣市約60筆,22縣市均有的共通資料筆數為6筆,分別為風水災災害潛勢、消防機構、醫療機構、學校、行政區域的鄉鎮及村里範圍等。檔案類型則多樣的包括有Word檔、Shapefile檔、Excel檔、PDF檔、jpg檔及kml檔…等數十種,即使是同一檔案類型的格式方面亦有多達數種的差異。為達成綜合及細緻災害情資庫建置,以利提供防災單位、學界及產業界的加值應用,將利用學研機構對於地方政府基礎資料的盤點結果,以聯集方式重新建置防救災基礎建設資料,除原本的六大類外再擴增公共設施資料庫、災害資料庫等兩類而為八大類,資料的項目亦由98項擴增至201項,詳如表3所示。
面對未來在學研機構的努力盤點細查及重要性探討下,本計畫辦公室在後續的計畫執行時會再經由資料庫分類研析及檢覈內容屬性下,期望能夠降低基礎資料的重疊及增加完整性,並能在統一資料格式的狀態下,開發資料庫供產、官、學、研界運用。
表2 2017年22縣市地方災害基礎資料蒐整成果 |
 |
表3 資料彙整架構表 |
1基本資料庫 |
1.1環境資料庫 |
1.1.1地形 |
1.1.2地質 |
1.1.3現況 |
1.1.3.1行政區域圖 |
縣市範圍 |
鄉鎮範圍 |
村里範圍 |
1.1.3.2土地使用分區圖 |
土地使用分區 |
保護區 |
1.1.3.3都市計畫圖 |
1.1.3.4人口密度 |
人口數 |
人口密度 |
1.1.3.5建築區及
屬性資料 |
建物區塊 |
綠地及公園 |
1.1.3.6水文 |
水池 |
滯洪池 |
水庫 |
水池 |
河流 |
堤岸或護岸區域 |
1.1.3.7聚落 |
坡地聚落 |
聚落 |
1.1.3.8其他 |
風景區 |
保護區 |
1.2人文社經資料庫 |
1.2.1人文 |
1.2.2產業 |
1.2.2.1第一級產業 |
1.2.2.2第二級產業 |
1.2.2.3第三級產業 |
1.2.2.4綠能產業 |
1.2.2.5產業產值 |
1.2.2.6產業防減災對策 |
1.2.3古蹟 |
2救災資源資料庫 |
2.1疏散避難圖 |
2.2救災資源盤點 |
2.2.1人力 |
2.2.1.1政府單位 |
2.2.1.2非政府單位 |
2.2.2物資與機具 |
2.2.3開口合約 |
2.2.4盤點表單 |
2.2.5消防設施 |
2.2.6物資輸送路線 |
2.2.7避難看板 |
2.2.8其他 |
3復健資料庫 |
3.1災情勘查資料庫 |
3.1.1風水災 |
3.1.2震災 |
3.1.3旱災 |
3.1.4寒害 |
|
|
|
3.1.5坡災 |
|
|
|
3.1.6火災 |
3.1.7爆炸 |
3.1.8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 |
3.1.9輸電線路災害 |
3.1.10空難、海難、陸上交通事故 |
3.1.11森林火災 |
3.1.12毒性化學物質災害 |
3.1.13生物病原災害 |
3.1.14動植物疫災 |
3.1.15輻射災害 |
3.1.16工業管線災害 |
3.1.17土壤污染災害 |
3.1.18水源污染災害 |
3.1.19其他 |
3.2補助及復健經費 |
3.3災害防救計畫資料 |
3.4安置作業及住宅重建 |
3.5其他 |
4媒體通聯資料庫 |
4.1建置與各新聞媒體通聯方式 |
5監測預警資料庫 |
5.1空氣汙染監測 |
5.1.1測站位置 |
5.1.2歷年資料 |
5.1.3其他 |
5.2水情監測 |
5.2.1水文站 |
5.2.2雨量站 |
5.2.2.1測站位置 |
5.2.2.2歷年資料 |
5.2.3流量站 |
5.2.4潮位站 |
5.2.5水位站 |
5.2.6水庫監測站 |
5.3氣象站 |
5.4地震測站 |
5.5地層下陷監測站 |
5.6紫外線測站 |
5.7輻射監測 |
5.8噪音監測 |
5.9 CCTV監測站統計資料 |
5.9.1監視器位置 |
5.10災害警戒 |
5.10.1淹水警戒 |
5.10.2坡地警戒 |
5.10.3海嘯警戒 |
5.10.4警戒水域 |
5.10.5其他 |
6公共設施資料庫 |
6.1交通系統 |
6.1.1台鐵 |
6.1.2高鐵 |
6.1.3捷運 |
6.1.4道路 |
6.1.4.1道路 |
6.1.4.5防救災道路 |
6.1.4.3隧道 |
6.1.4.4地下道 |
6.1.4.5其他 |
6.1.5港埠 |
6.1.6公車(客運) |
6.1.7橋樑 |
6.1.7.1橋梁 |
6.1.7.2監控橋梁 |
6.1.8空運 |
6.1.8.1機場 |
6.1.8.2直升機起降點 |
6.1.9停車 |
6.1.10腳踏車租賃站 |
6.1.11其他 |
6.2公共設施 |
6.2.1消防機構 |
6.2.1.1消防單位 |
6.2.1.2義消 |
6.2.1.3宣導團體 |
6.2.2警察機構 |
6.2.2.1警察單位 |
6.2.2.2義警 |
6.2.3醫療機構 |
6.2.3.1醫院 |
6.2.3.2急救責任醫院 |
6.2.3.3衛生單位 |
6.2.3.4診所 |
6.2.3.5藥局 |
6.2.4學校 |
6.2.5加油站 |
6.2.6避難收容處所 |
6.2.6.1收容所位置 |
6.2.6.2收容所能量 |
6.2.7社福機構 |
6.2.7.1社福機構 |
6.2.7.2老人福利機構 |
6.2.7.3兒少福利機構 |
6.2.7.4身心障礙機構 |
6.2.7.5護理之家 |
6.2.7.6社區照護 |
6.2.8堤防 |
6.2.9潛勢溪流整治對策 |
6.2.10抽水站 |
6.2.11垃圾處理廠 |
6.2.12其他局處機構 |
6.2.12.1行政單位 |
6.2.12.2公營事業 |
6.2.12.3國軍單位 |
6.2.12.4其他 |
6.3維生管線系統 |
6.3.1汙水 |
6.3.2排水 |
6.3.3自來水 |
6.3.4油料 |
6.3.4.1管線分布 |
6.3.4.2儲油槽 |
6.3.5瓦斯與天然氣 |
6.3.6有線電視 |
6.3.7一般電力 |
6.3.7.1一般電力 |
6.3.7.2變電箱 |
6.3.7.3發電廠 |
6.3.7.4變電所 |
6.3.8高壓電線路網 |
6.3.9路燈 |
6.3.9.1路燈桿 |
6.3.9.2控制開關 |
6.3.10號誌及號誌開關 |
6.3.11軍訊 |
6.3.12電信 |
6.3.13寬頻 |
7災害資料庫 |
7.1災害潛勢 |
7.1.1風水災災害潛勢 |
7.1.1.1日累積雨量潛勢 |
7.1.1.2短延時強降雨 |
7.1.1.3高地淹水 |
7.1.1.4重現期 |
7.1.1.5易淹水範圍 |
7.1.2地震災害潛勢 |
7.1.2.1斷層帶 |
7.1.2.2範圍 |
7.1.2.3境況模擬 |
7.1.2.4土壤液化 |
7.1.2.5其他 |
7.1.3坡地災害潛勢 |
7.1.3.1土石流 |
7.1.3.2地質災害 |
7.1.3.3其他 |
7.1.4海嘯災害潛勢 |
7.1.5核能災害潛勢 |
7.1.5.1放射性物質場所 |
7.1.5.2影響範圍 |
7.1.6交通災害潛勢 |
7.1.7毒化災害潛勢 |
7.1.7.1毒化物運作場所 |
7.1.7.2毒化擴散模擬 |
7.1.8火災爆炸災害潛勢 |
7.1.8.1危險場所 |
7.1.8.2狹小巷弄 |
7.1.8.3森林火災 |
7.1.8.4其他 |
7.1.9地層下陷 |
7.1.10動植物疫災災害潛勢 |
7.1.11乾旱災害潛勢 |
7.1.12維生管線災害潛勢 |
7.1.13綜合災害潛勢 |
7.1.14其他 |
7.2災害歷史 |
7.2.1風水災 |
7.2.2坡災 |
7.2.3地震災害 |
7.2.4空難、山難、陸上交通災害 |
7.2.5毒化災 |
7.2.6火災 |
7.2.7地層下陷災害 |
7.2.8乾旱災害 |
7.2.9輸電線、公用氣體、油料管線災害 |
7.2.10生物病原災害 |
7.2.11土壤與水源汙染 |
7.2.12綜合災害歷史 |
7.2.13災損 |
7.2.14其他災害 |
7.3災害保全戶 |
7.3.1風水災災害保全戶 |
7.3.2地震災害保全戶 |
7.3.3坡地災害保全戶 |
7.3.4海嘯災害保全戶 |
7.3.5核能災害保全戶 |
7.3.6毒化災害保全戶 |
7.3.7其他災害保全戶 |
7.3.8綜合災害保全戶 |
8其他(難以歸類項目) |
|
2.3 地方災害特性研究
本研究項目的成果以圖形展示各學研機構所提供的各層級地方災害類別校正表,災害類別包括風災、水災、旱災、坡災、土石流、地震、文史古蹟、纜車、森林火災、海嘯、輻射、火災爆炸、毒化災、樹倒、陸上交通、空難、海難、土壤液化、地層下陷、孤島效應地區、山難、工業管線、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火山、生物病原、長隧道、動植物疫災等,故由ARCGIS軟體進行圖形的展示,以利後續納入災害情資網作為減災規畫之應用(如圖3)。
2.4 災害示警公開資料平台資訊
災害應變前,若能藉由監測資料予以提供警戒資訊,將會對災前準備提供莫大幫助,目前國內各部會的示警訊息已經依循國際通用之示警發布標準-「共通示警協議(Common Alerting Protocol,CAP)」,並結合我國現行的災害警報準則,統一各式災害示警訊息發布的方法,有效地將我國的各種示警資訊規格化、標準化,並藉由政府開放資料服務模式,將24類災害示警訊息廣泛加值、快速傳播(詳細說明請參見圖4及https://alerts.ncdr.nat.gov.tw/)。學研機構協助將災害示警公開資料平台資訊介接至學校、地方政府主要網頁,提供第一線的防救災人員參考。
經由統計及分析各學研機構協助後的介接狀況後,可以得知災害示警資訊介接約可分成為:1.對於示警資訊的內容不瞭解,需要教育訓練;2.對示警資訊介接技術有疑問,需要實機操作;3.無法回覆縣市政府所提問題,需要座談會;4.縣市政府對示警資訊有意見,需要座談會。計畫辦公室於5月16日舉辦災害示警資訊介接座談會及教育訓練,參與人員亦包括5家協助縣市網頁營運維護的資訊廠商。經過彼此意見交流後,災害示警資訊介接的困擾包括:1.學校及縣市政府的主網頁需要經過校務會議或是縣市政務會議等行政手續,故建議先以學研機構的系所或是防災中心網頁進行介接測試;2.配合網頁介接撰寫相關技術支援及說明文件,提供各學研機構及縣市政府資訊廠商參考;3.配合建置LINE 災害示警資訊API,可即時提供民眾獲得災害示警資訊。
 |
圖4 災害示警公開資料平台資訊 |
2.5 災害應變情資運用與回饋
2017年經歷3場豪雨、5場颱風及2場地震,分別為2017年6月1日豪雨事件、6月13日豪雨事件、10月11日豪雨事件、7月的尼莎及海棠颱風、8月的天鴿颱風、9月的谷超及泰利颱風、11月11日南投四連震及11月22日嘉義地震等事件。各學研機構除運用第一版地方版災害情資網,進行情資整合展示及科研成果應用外,亦回饋地方災害照片、影片等資訊至計畫辦公室及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讓情資研判會議的中央部會署、指揮官、部長、政委、祕書長、院長瞭解地方現況,如圖5所示。計畫辦公室於第一時間分享中央的情資研判訊息至22縣市的學研機構及災害應變中心,提供地方災害應變中心操作預防性疏散、緊急撤離及救災等指揮之參考,如圖6。
 |
圖5 地方回饋災害照片、影片等資訊至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供長官瞭解地方現況 |
  
   |
圖6 中央分享情資研判訊息至22縣市供操作預防性疏散、緊急撤離及救災等指揮之參考 |
2.6 地方產業彙整
經由科技部協助發文至地方政府,使得學研機構取得的地方產業資料,彙整詳如表3所示。表中顯示地方產業資料來源在地方政府多為產業發展局、都發局、工業局及農業局等單位,而學研機構則再藉由網路公開資訊或是觀光資料等其它管道進行蒐整。由蒐集的產業資料內容來看,約可概略分成為第一級產業包含農、林、漁、牧、礦等;第二級產業包含製造業、建築營造、水電工程、水泥製造等;第三級產業包含金融保險業、批發零售、運輸通訊、服務業等。
表3 地方產業資料來源及內容分析 |
縣市_學研機構 |
資料來源 |
產業內容 |
臺北市_臺灣大學 |
產業發展局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新北市_臺灣大學 |
局處網路公開資料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桃園市_中央大學 |
農業局、經濟發展局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臺中市_逢甲大學 |
經濟發展局 |
五大產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批發業、金屬製品製造業及基本金屬製造業) |
臺南市_成功大學 |
局處訪評資料檢視 |
第二、三級產業 |
高雄市_高雄大學 |
都發局、經發局、農業局 |
第三級產業 |
新竹縣_中央大學 |
網路資訊、資料保關局處、電訪 |
第二級產業、(5+2)產業 |
苗栗縣_聯合大學 |
農業處、工商發展處、旅遊網站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南投縣_暨南大學 |
農試所航空及衛星影像、農業處、經濟部工業局、重點觀光區資料 |
農業、畜牧業、工業、觀光業 |
彰化縣_中興大學 |
建設處、環保局 |
農業、工業 |
雲林縣_雲林科大 |
農業處、政府公開資料、相關網站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嘉義縣_雲林科大 |
農業處、經發處、工商策進會、嘉義縣統計年報、政府機關公開資料、文化資產局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屏東縣_屏東科大 |
農業處、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城鄉發展處 |
農業、觀光產業、綠能科技 |
宜蘭縣_銘傳大學 |
計畫處、農業處、工商旅遊處、建設處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花蓮縣_東華大學 |
政府公開資訊、相關局處室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臺東縣_臺東大學 |
相關局處室 |
第一、三級產業 |
基隆市_海洋大學 |
產業發展處、交通旅遊處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新竹市_交通大學 |
相關局處室 |
第二、三級產業 |
嘉義市_雲林科大 |
文化局、衛生局、建設處、交通觀光處、網路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連江縣_臺灣大學 |
產業發展處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金門縣_銘傳大學 |
建設處、工務處、教育處、民政處、社會處 |
第一、二、三級產業 |
澎湖縣_臺灣大學 |
網站公開資料、工務處、工商處、文化局 |
第一、三級產業、綠能產業 |
|
經過彙整學研機構所蒐整的地方產業資料後,針對學研機構所盤點及提供的地方產業調查進行檢視。地方產業資料大多數為Shapefile檔,為總資料量的29.8%,其次為Excel檔比例約為25.9%,其他還有PDF檔、jpg檔及kml檔…等計19種檔案類型,共蒐集773筆資料,已完成數位化可直接套疊及分析使用的資料274筆。
 |
圖7 全國22縣市各級產業分佈位置圖 |
2.7 地方產業災害潛勢分析
運用學研機構蒐整22縣市的地方產業資料,進行套疊水災、坡地及海嘯等災害潛勢資料後進行地方產業災害潛勢影響分析之探討。根據災害潛勢對於全國各縣市地方產業影響分析後,統整出淹水、坡地、海嘯等災害潛勢所影響之各級產業分佈位置,詳如圖8所示,受災害潛勢影響之廠家因不同災害潛勢而有明顯不同的分佈,淹水潛勢影響廠家主要集中於平原地區;而坡地災害影響廠家則集中在坡度較陡的內陸地區;海嘯影響廠家則是以離島為主,其餘較少數分佈在本島西部及東部沿海地區。受災害潛勢影響相對較大的縣市為新北市與宜蘭縣,新北市以受淹水、坡地潛勢影響較大者;宜蘭縣則為淹水、海嘯潛勢影響較大之縣市。
 |
圖8 全國各級產業受災害潛勢影響圖 |
參、結語
2017年執行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於執行過程中,藉由實際面對災害應變與減災歷程之實務經驗,除達到預期目標、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外,亦經由科技部、計畫辦公室、學研機構與地方政府間的互動關係良好且執行成果豐碩下,已達到科技防災的資訊服務之目的。
後續仍需藉由緊密的結合中央與地方之災害防減災工作,並依據科技災防之資訊服務、精準災防之資訊細緻自動化、智慧災防之AI化等災害防救科技應用階段,方能持續深化防減災科研,落實連結防減災科技產業,提升各層級政府防減災能力,達到持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進而降低重點產業的災害威脅,並培育高階防救災人才,開創我國防災產業之契機。
參考文獻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情資網」,http://eocdss.ncdr.nat.gov.tw/。
- 林永峻、張向寬、賴進松、譚義績,2017.09,國立臺灣大學協助新北市颱洪災害應變情資研判分析,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第六卷第二期,1~34。
- 陳柏蒼、陳昶憲、李哲源、陳勝義、吳婉甄、李彥德,2017.09,學研機構協助地方政府於颱洪期間災害應變及情資研判機制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第六卷第二期,35~57。
- 莊睦雄、林文苑、李佳翰、陳首騎,2017.12,學研機構協助地方政府颱風應變情資研判 - 以銘傳大學協助宜蘭縣與金門縣為例,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第六卷第二期,59~76。
- 許嘉珍、溫志超、黃紹揚,2017.09,大學協助地方政府災害應變情資研判分析:以雲林科技大學為例,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第六卷第二期,77~94。
- 周仲島、柯凱元、林得恩、胡敏儀、李佳晏,2017.12,臺北市結合臺灣大學能量精進颱風豪雨情資研判,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2017年12月特刊。
- 朱峻平、鐘志忠、王仲宇,2017.12,中央大學學研機構協助地方政府災害應變情資研判分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2017年12月特刊。
- 李心平、黃志偉、蔡秀芝、廖菀辰、李威霖,2017.12,成功大學協助臺南市政府災害應變情資研判分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2017年12月特刊。
- 吳明淏,2017.12,學研機構進駐地方政府災害應變中心協勤情資研判作業之機制與檢討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2017年12月特刊。
- 劉家男、王國隆、蘇莘,2017.12,暨南大學協助南投縣政府災害應變情資研判分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2017年12月特刊。
- 葉一隆、張涴筑、陳天健、徐文信,2017.12,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協助屏東縣政府災害應變情資研判分析之探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2017年12月特刊。
- 王文清,2017.12,從洪荒中開出的花朵--臺東大學如何協助臺東縣的災害應變,災害防救電子報2017年12月13日特刊。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計劃辦公室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臺灣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臺北市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臺灣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新北市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中央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桃園市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逢甲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臺中市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成功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臺南市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高雄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高雄市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中央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新竹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聯合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苗栗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暨南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南投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中興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彰化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雲林科技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雲林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雲林科技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嘉義縣市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屏東科技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屏東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東華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花蓮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臺東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臺東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海洋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基隆市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交通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新竹市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臺灣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連江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銘傳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金門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 臺灣大學,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澎湖縣期末報告,2017年12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