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管理科技與知識專欄

濃煙中用濕毛巾摀口鼻逃生,合理嗎?

林金宏 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組長
 

每次我主張不要再強調「遭遇濃煙用濕毛巾摀口鼻逃生」,總會有一些人無法接受,而所持理由是你們消防人員以前都這樣教,有一些消防人員也說我們在火場也曾經用濕毛巾摀口鼻救災,效果也不錯,所以拒絕接受新的觀念。

我不知道「濕毛巾摀口鼻逃生」這個觀念從什麼開始?誰率先提倡的?當時所持的理由是什麼?只是我一直很納悶,什麼叫「濃煙」?如果連最基本「濃煙」的定義都搞不清楚,就大力宣傳濃煙時用濕毛巾摀口鼻逃生,合理嗎?濕毛巾能擋住濃煙嗎?

有爭議就應該釐清,不是依據經驗,而是科學論述,我決定將「為何不要強調濕毛巾摀口鼻逃生」,每一個環節及疑問徹底講解清楚,也希望大家能夠廣為宣導,尤其很多縣市消防局防災館之導覽人員,千萬不要再強調「濕毛巾摀口鼻逃生」。

林金宏 組長

談論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思考火災的煙怎麼來的?何謂濃煙?什麼時候才產生濃煙?火災時,遭遇「煙」與遭遇「濃煙」有什麼不一樣?什麼情況才會遭遇濃煙?遭遇濃煙後,接下來會怎樣?

火災的煙怎麼來的?

以現代建物發生火災,剛開始時,都會產生白煙(因為水氣蒸發),而且是垂直往上飄的白煙,等到周邊氧氣逐漸被消耗後,就會開始冒黑煙,再經過一段時間,煙層就會累積下降,煙的密度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高,有毒氣體越來越多,能見度越來越短,眼睛越來越刺激,這是大部分建築物火災煙的發展過程。

何謂濃煙?

從上述內容,應該可以理解火災開始的白煙不能算濃煙,那什麼時候才算濃煙?我看過的資料說如果低頭看不到自己的腳尖,就代表身處在濃煙中,水平能見度不超過2公尺算濃煙,另外煙層距離樓地板高度在1.8公尺以內時也算濃煙。濃煙本身就是可燃物,煙是燃燒不完全的產物,所以只要再提供足夠的氧氣,這些煙會再變成火。

什麼時候才產生濃煙?

在美國燃燒實驗中,一般建築物,垃圾桶因為亂丟煙蒂起火,大約一分半鐘,起火的客廳煙層就會下降至距地面1.8公尺以內,此時溫度大約攝氏88度,從這個始點開始,所有的煙都可視為濃煙。而濃煙產生後,再過一分鐘(約起火後2分半鐘時),溫度會上升到攝氏200多度,再過一分鐘(約起火後3分半鐘時),溫度會上升到攝氏700多度。

簡單的說,火災開始產生濃煙後,煙熱就會急速成長。

遭遇「煙」與遭遇「濃煙」一樣嗎?

火災一定會產生煙,所以火災時一定會遭遇「煙」,但不一定會遭遇「濃煙」,遭遇「煙」,跟遭遇「濃煙」絕對不一樣。誠如上述火災發展過程,在起火後就會遭遇「煙」,而在一分半鐘內所遭遇的煙還不可怕,因為這些煙還不會很熱,也不會造成呼吸困難,眼淚直流,一切都還在容許範圍。但是一分半鐘之後,接下來很短的時間,煙裡面的溫度及毒性氣體濃度會急速上升,火場的環境會急速惡化,危險度會急速上升。

什麼情況才會遭遇濃煙?

接下來,我們再來思考,我在火場遭遇濃煙的機會有多大?如果火災發生時,我們是在起火點,通常都會在大量的煙產生前就察覺火災,此時就可以立即選擇離開起火點,會碰到濃煙嗎?如果人不在起火點,經過多年的火災災後實際調查,多數人察覺火災時會看到所謂的「濃煙」,此時身處的環境,都還沒有煙,經過察看(大部分是開房門察看),發現門外有煙,如果我們立即將房門關上,會碰到濃煙嗎?所以我們在火場遭遇濃煙的機率到底有多大?其實並不多。

遭遇濃煙後會怎樣?

火災會產生濃煙,一定是氧氣不足,尤其現代建物多數是防火建材,可以有效防止火勢擴大,但相對也會因為空氣不流通,所以極易產生大量濃煙。此時濃煙內有高溫,煙本身又是可燃物,要讓煙不變成火,就必須維持空氣不流通之狀況。如果在有濃煙的環境,突然房門被打開或玻璃破掉,新鮮空氣進入後,就會讓這些濃煙變成火,而且往開口處蔓延,然後產生更高的溫度,並在燒了一些時間後會製造更多的濃煙。

簡單的說,遭遇濃煙後,我們所在的環境很快就會變成炙熱劇毒的致死環境,人在這樣環境光用濕毛巾摀口鼻是沒有什麼幫助,很快就會罹難。

透過上述的分析,我個人認為「遭遇濃煙要用濕毛巾摀著口鼻逃生」這個觀念一定要修正。

第一:遭遇「煙」及遭遇「濃煙」不一樣,差一個字就差很多,尤其犯錯就會終生悔恨的火場,更要精準無誤,不可差不多就好。

火場遭遇濃煙的機會不高,大部分人會遭遇濃煙都是自找的,受到「遭遇濃煙可用濕毛巾摀著口鼻逃生」的誤導,去宣導遭遇濃煙摀濕毛巾逃生,從沒有濃煙的環境跑到有煙的環境,或許一開始因為煙還不濃好像有用,可是不要忘了,煙是會越來越濃,而是很快是變得很濃,很快絕對是重點。多數宣導人員是不會告知發現濃煙後,真正會致人於死不是一開始看到的煙,而是後續接踵而來的煙跟熱。2005年嘉義嘉年華大樓火災,影星安迪先生原先也用毛巾摀口鼻,最後還是揚棄毛巾躲到陽台後關門才獲救。

很多人將發現濃煙及遭遇濃煙混為一談。發現濃煙代表看到濃煙,此時自己所在的空間附近還沒有濃煙,你可以選擇關門阻隔濃煙,但是很不幸多數人在錯誤的教育下,選擇去弄濕毛巾,從沒有煙的環境跑出去,試圖穿越濃煙,此時才叫遭遇濃煙,最後往往造成在濃煙中不幸罹難。
第二:濃煙中有毒的氣體濃度非常高,會在濃煙中死亡都是吸入過多有毒氣體,所以用濕毛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擋住有毒氣體,如果濕毛巾擋得住濃煙中之有毒氣體,也會擋住氧氣,我們就吸不到氧氣,會窒息而亡,如果吸得到氧氣,就代表也會吸入有毒氣體,我們就會吸入有毒氣體,中毒身亡,所以濃煙時用濕毛巾沒有辦法擋住最致命的有毒氣體。

第三、如果認為濕毛巾可以避免吸入灼熱空氣及高溫的碳粒子,必須先思考肺部會受傷要攝氏150度左右,在攝氏125度時人都還能用嘴巴呼吸,而人的皮膚在攝氏100度時,10幾秒就會二級灼傷,所以濃煙的高溫高到要用濕毛巾保護肺部,人的皮膚早就受不了,光摀住口鼻,卻沒有保護身體其他更容易受傷的部位,合理嗎?有用嗎?

我實在找不出在濃煙中要用濕毛巾摀口鼻逃生的理由。

沒有用,「濕毛巾摀口鼻」從何而來?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我雖然找不到出處,但合理的推論,以前的建築物以木造房子居多,發生火災時,火勢會將這些建物全部燒毀,所以一定要逃離火場。而木造房子發生火災後,因為垂直往上燒的速度比水平快,所以當屋頂被燒穿後,煙熱就排放而出,水平方向的煙就相對不會那麼濃,溫度也不會那麼高,也因為屋頂被燒穿,煙會排放也就不會發生煙層降至地面之情形,再加上以前石化產品較少,所以可燃物之發煙量也較現代為少,此時在屋內的人會碰到煙,但不會是濃煙,而且木頭燃燒會產生煙灰,當時主張逃生時用濕毛巾,避免吸入煙灰,引起咳嗽不舒服,我個人認為是合理可行的。

既然當年合理可行,為什麼現在不行?

因為現在建物多數是鋼筋水泥建物跟以前木造房子,本質上就不同,火災發生後之燃燒特性也會不同。現在的建築物發生火災後,在起火處之煙、熱不易散去,所以進到起火處面對濃煙,那一定是充滿大量有毒氣體及高溫炙熱的環境,只有超人才能忍受,一般常人是無法存活的。
現代鋼筋水泥或鋼骨建物發生火災後,不會像項羽火燒阿房宮一樣,將木造的阿房宮全數燒毀。現代建物係屬防火建材,所以火災時,只有起火處才會有高溫、濃煙,其它房間只要保持房門緊閉是不易被波及的,其它樓層更不會被波及,基本上是不需要逃生的。

既然不會被波及,何需選擇濕毛巾摀口鼻,穿越濃煙尋死呢?

為什麼不易被波及?不會被火燒死嗎?

火災會產生煙,是因為燃燒不完全,也就是缺氧,所以煙越濃代表缺氧越嚴重,而且濃煙本身就是可燃物,濃煙通常會伴隨高溫,美國將濃煙稱為「黑火」(Black Fire),而燃燒三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氧氣)、熱。濃煙為什麼沒有變成火,就是缺乏三要素中的「助燃物」。
而在現代建築物發生火災,因為周邊都是不燃,容易缺氧,再加上石化產品的普及,火災產生之煙、熱是幾十年前的二倍以上。換言之,在起火處非常容易產生高溫及濃煙,但這些高溫及濃煙也因現代建物不燃的特性,只要將房門關好,煙熱會被侷限在起火處,不易擴散。

現代建物面臨火災會出現應該是下列的狀況:

假設是一棟公寓(或大樓),其中某一戶之客廳起火,一開始客廳會燃燒且冒出白煙,繼續燃燒後白煙逐步轉為黑煙,煙層開始下降,溫度開始上升,最後客廳充滿大量黑煙及高溫,而在客廳周邊的房間只要房門緊閉,只會有少許的煙進入房間內,房間內也不會有高溫(因為房門擋住了火災中的輻射熱),美國的燃燒實驗證明房門緊閉,房間外的溫度高達攝氏150度,房間內的溫度從來沒有高過攝氏25度。其它樓層如果大門緊閉,更不會受到波及。

如果房門是木門,難道也不會造成房間被波及?不會。

很多人都擔心木門會被引燃,所以急著要開門逃出。讓我們再回頭看看燃燒理論,濃煙有高溫、有可燃物,為什麼沒有變成火,就是缺乏三要素中的「助燃物」。既然沒有氧,那木門就無法「燃燒」,火煙就不會波及至房內。

而過去主張「濕毛巾摀口鼻」,勢必會讓社會大眾急著將門打開,爭取時間來逃生,這種做法剛好提供這些濃煙最欠缺的氧氣,門一打開氧氣跑出去,在門外之濃煙衝入房內,兩者碰在一起,就會像天雷勾動地火,濃煙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烈火,而且原本侷限在客廳的濃煙也會隨著蜂擁而至,而這時跑出去,剛好正面迎戰一個我們永遠無戰勝的敵人,結果是可以預見的,一定是戰死火場。

消防人為什麼能摀濕毛巾救災?

消防人摀濕毛巾進火場救災,絕對是一個錯誤的舉動。

為什麼消防人摀濕毛巾進火場救災,而不會罹難?事實上,消防隊是從外面進入火場裡面,一般消防隊用毛巾摀口鼻進入火場,通常是只有淡煙的情況,而且救災時還有水線,消防隊如遭遇濃煙高溫,一定會先利用水線降溫、排煙後,才會繼續前進,所以消防隊能用摀毛巾就暢行無阻的區域,都不會是充滿濃煙高溫區域,這些煙也不會突然從淡煙變成濃煙。萬一水線突然中斷要撤退時,撤退的路徑上也不會有濃煙,而且煙一定越來越淡,越來越安全,最後回到戶外安全區域,當然不容易罹難。

而民眾如果一定要逃生,是從火場裡面要跑到外面,多半在逃生過程面臨的區域都是危險的環境,而且每一分一秒火煙都在持續發展擴大中,逃生時如果會碰到濃煙,煙也會越來越濃,民眾與消防隊面臨的狀況先天就不一樣,拿來類推,基本上就不合理。

在二、三十年前,消防隊用濕毛巾摀口鼻救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當年一個消防隊通常都只有幾具空氣呼吸器,這是不得已的作為,不代表這就是對的。民國74年進入消防隊後,我也常摀毛巾就進火場,而民國84年台北火車站的火災,這個摀毛巾的習慣,讓我在火災結束後,被送醫急救,因為吸入過多的有毒氣體,血液含氧濃度太低。美國鳳凰城消防隊做過研究,即便在火災撲滅後執行殘火處理時,都應該配戴空氣呼吸器。

經過多年災後訪視,發現火災時能夠摀著毛巾在煙中穿梭,通常都不是濃煙,此時摀不摀口鼻其實影響不大,也就是摀口鼻只有在淡煙時才做得到。消防隊救災能摀毛巾進入之區域永遠只會是淡煙,但民眾在火場逃生的過程,不會永遠都只有淡煙,千萬不要拿消防隊過去摀毛巾進火場的錯誤行為,來證明我過去沒死,今天你一樣畫葫蘆,用濕毛巾摀口鼻穿越濃煙也不會死。

結論:三千萬

千萬記得看到火就逃,看到濃煙就避。

千萬記得濕毛巾擋不住濃煙。

千萬不要再教摀濕毛巾、不要再教套塑膠袋穿越濃煙,拜託、拜託、再拜託。

 

 

 

社團法人臺灣災害管理學會 出版發行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三段200號9樓    電話:(02)8912-7498    傳真:(02)8912-7497    e-mail :service@dms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