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防災團隊(防災中心)介紹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簡介

 

 

一、中心沿革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本校)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係於2000年5月由前經濟部水資源局(經濟部水利署前身)與本校共同籌備合設,並於2000年6月21日經本校校務會議通過後,奉准籌備成立,並於2000年11月正式揭牌營運。本中心成立之初與前經濟部水資源局以簽定合作協議方式,共同致力於水土環境資源保育等課題之調查、研究及教育宣導等工作;由於相關成果豐碩,於2000年至2002年間,三度榮獲水利署評鑑考核為甲等,其後因原有合作協議到期,為賡續水土資源保育及防災等相關工作之推動,於2004年由本校與經濟部水利署共同簽署永久合作協議備忘錄,確立本校與水利署之合作關係。除了於水土資源保育工作之外,本中心於2003年積極投入災害防救相關課題研究及發展工作,分別於2005年起與雲林縣政府、嘉義市政府、中央氣象局等單位簽訂防救災相關合作協定,並於2010年協助彰化縣政府推動防災深耕計畫,經多年努力,本中心已成為中部各縣市主要災害防救諮詢單位,歷年相關工作之執行成果亦多獲產官學各界肯定。

於組織架構部份,本中心為能利用有效分工以提高執行效率,於2003年及2004年分別成立行政管理組、技術研發組與教育推廣組等3組,各組依其屬性各有職司,而本中心現有研究人力計有26名,其專長涵蓋環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營建工程、大地工程、資源工程、資訊工程及管理科學等各領域,其中博士級人員共計3名,碩士級人員共計12名及學士級人員共計11名。

除參與國內防救災相關工作外,本中心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於2008年加入亞洲大學環境和災害管理網絡(AUEDM),為台灣地區首先參與該組織之團隊,並與亞洲各大學協力進行環境與災害管理研究;其後亦與日本京都大學簽署教育技術合作協議書,建立學生、教師及研究人員互訪機制。

二、業務執行概況

本中心成立至今已逾10年,歷年工作成果甚為豐碩,其中包含地層下陷防治與地下水保育作業、推動緊急醫療防災作業規劃、舉辦國際型防災科技與防災教育學術研討會、強化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公所災害防救作業能力、創意防災教育宣導、全國各級學校防災教育推動及配合政府進行災後勘查及致災因子調查等工作,各項工作之執行成果簡要說明如後:

  1. 地層下陷防治與地下水保育作業

台灣西部地區近年飽受地層下陷之苦,每逢颱風豪雨便時常出現淹水情節,本中心所在之雲林縣亦有部分鄉鎮列為嚴重地層下陷地區,為解決地層下陷帶來之國土流失及交通安全等問題,本中心歷年針對地層下陷防治與地下水保育等議題均有研究及實務推動之成果。於地層下陷防治方面,本中心歷年配合水利署政策完成彰化及雲林兩縣市之水井調查作業,調查人員於現場根據本中心規劃之水井調查流程完成定位、拍照及紀錄等作業(如圖1),再利用本中心研擬之抽水量推估方法估算各鄉鎮抽水量,以此做為各鄉鎮地下水用水情形之研究參考;近年亦將觸角伸及澎湖縣,藉調查該縣水井分佈狀況提供未來水井處置之建議。由於諸多研究顯示地層下陷與地下水抽取有其關係性,本中心所調查估算之地下水抽取量即可做為探討地層下陷成因之基礎。

另於地下水保育方面,本中心自民國98年起即協助水利署評估彰雲地區實施地下水補注之可行性,主要目的為解決此地區長年受地層下陷影響所導致之地下水環境枯竭問題,經評估優先於濁水溪河道施築橫堤,以抬高河川水位及增加河道漫淹面積之方式提高河水入滲至地下水含水層之入滲量。此補注設施由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施作,本中心負責監測及資料分析,現場可見如水庫蓄水般之漫淹情形(如圖2),此補注設施自99年12月開始操作,至101年6月已完成兩年之階段性任務,其中第1年僅於濁水溪主河道設置一道土堤,第2年則增設3道規模較小之土堤於主河道南側(如圖2),由於汛期來時各土堤因河川流量過大而毀損,因此每年操作時間均為非汛期,即可增加枯水期之地下水含量,達到地下水保育之目的。

 

(a)水井位置定位

(b)電表外觀拍照

圖1  水井調查現場作業情況

 

週報0309-01
圖2  濁水溪河槽地下水補注簡易設施現場操作情況(101年3月8日現場)
  1. 推動緊急醫療防災作業規劃

為了維持醫院之功能,並解決新興災害所可能引發之健康危害事件,建立一套完整之應對及應變計畫為其緊急醫療工作首要之任務與目標。本中心積極與鄰近醫院合作,以系統思維之分析方法與原則,研究探討並評估醫院因自動化及資訊化所引起之新興災害,及其造成之災害影響,並嘗試以組織管理架構為基礎,佐以管理程序之概念,進一步訂定層級及應變功能完整之應變組織架構。同時,導入災害管理思維中之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等四階段程序與原則,研擬出醫院應對計畫與面臨災害時之應變計畫與標準作業流程,供各級醫療機構於建立防災、應變救護計畫時之指引。另衛生署自2005年起分別在全台六個區域建置了緊急醫療災害應變指揮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 Center, EOC),目的是為加強區域化重大緊急傷病患之處置。2007年緊急醫療救護法修訂之後,更是針對EOC的業務執掌提出建議,包括災害之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工作,各過程皆有賴EOC與轄區內衛生、消防、醫療機關之資訊聯繫及溝通協調,本研究為評估現行EOC在跨行政區之災害應變及醫療救護功能,分別需對EOC本身之成效提出檢討,亦需建議消防、衛生及醫療單位如何發展一套適當的協調機制以便在災害發生時能提供傷患適當且迅速的處理。

  
圖3  與醫療單位進行防災學術交流

 

  1. 舉辦國際型防災科技與防災教育學術研討會

台灣暴露於天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威脅之下,加以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強度也日益增大。近年豪雨與颱風肆虐,降雨記錄屢創新高,九二一大地震後,造成全台多處地區土石鬆動,容易引發土石流與坡地坍方災害,另外,西南沿海長期超抽地下水,造成大範圍地層下陷,加上氣候暖化,海水高度不斷上升,導致沿海淹水現象日益嚴重,綜合來說,台灣的氣候、地理及地質等特殊因素,加上過度人為開發,使環境變的更加脆弱,抗災能力相較之下即顯的薄弱,故無法避免各類天然災害的衝擊。有鑑於此,本校連續辦理2005、2006、2007、2008及2009國際型防災研討會,討論災害防治預警技術、健全防災體制以及做好防災知識的宣導與教育工作等,均有相當佳之效果。

 

 
圖4  辦理國際型防災教育學術研討會
  1. 強化縣市政府、鄉鎮市區公所災害防救作業能力

近年來,中央政府為了帶動區域性研究與作業支援效能,提昇整體研發能量;促使各層級災害防救工作之推動,均能獲得良好技術支援,擬定協助地方政府強化防救災作業能力計畫,並遴選本中心為彰化縣、雲林縣與嘉義市政府之防災協力機構,共同推動相關業務;本中心以防救災理論、技術與實務結合,完成包含縣市層級與鄉鎮市層級之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修訂、防災地圖製作、強化及推動實施與辦理各項防救災教育訓練與技術移轉、會議與演練等各項工作,並直接進駐縣市災害應變中心協助進行災情分析研判作業。藉此,透過學術機構專業協助,直接達到強化地方政府災害防救作業能力之目標。

 

(a) 雲林縣災害防救深耕工作會議討論

(b) 嘉義市災害防救深耕工作會議討論

(c) 協助災害防救兵棋推演

(d) 中心主任參與縣府防災會議

(e) 中心副執行秘書進駐彰化縣消防局災情研判

圖5  協助彰、雲、嘉縣(市)深耕計畫案各項工作
  1. 創意防災教育宣導

近年來台灣地區天然及人為災害頻傳,造成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鑑於國人普遍缺乏災害預防的觀念,若能夠在平時就具有防災、減災的觀念,並做好準備以及相關預防措施,將可有效降低災害產生之危害。本中心為全面性地進行防災教育宣導與推廣工作,配合教育部、國科會等機關宣導計畫,加入創意活動的構思、規劃,引領民眾利用各種管道例如:媒體傳播、趣味競賽、實地參訪等宣導方式,進而認識面臨之災害議題並充實災害預防知識,達到宣達防災教育的目的。

 

圖6  校園防災宣導知能活動


本中心亦積極配合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與地方政府,推動水土保持教育宣導朝向持續性、經常性之工作,讓民眾了解水土保持之真諦與內涵,展現政府相關建設成果及守護大地的用心,於是藉由水土保持教育宣導活動達到宣導水土資源保育、推廣相關成果。另利用發行兒童繪本、辦理知性之旅、教育研習等方式,提供社會大眾與學校多元化之宣導教育意義,進而對於水土保持培養正確觀念,將水土保持宣導發揮至最大成效。另基於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政府積極推動社區之農村再生等工作,增進社區民眾瞭解農村再生的真諦,除宣達積極參與水土保持宣導工作外,並辦理農村再生社區知性之旅參訪活動,增進社區間的交流,進而維護農村社區之發展平衡。

 

IMG_2399

IMG_5904

(a) 協助辦理水土保持教育及農村再生社區宣導活動

(b) 推動校園防災教育宣導活動

圖7  辦理社區、校園防災宣導

 

  1. 全國各級學校防災教育推動

教育部自2007年起開始推動防災教育服務團設立與運作機制等相關規劃與研究,透過補助計畫方式成立防災教育服務團,以諮詢服務、網站服務、及辦理輔導說明會等方式,協助各級實驗學校執行「中小學防災教育深耕實驗研發專案」計畫外,也針對各級實驗學校推行專案計畫內「建立在地化防災教學模組」、「研訂學校災害防救計畫」、「強化在地化防災教育師資」、「製作防災教育數位學習素材」及「其他有助於防災教育推動之項目」五項議題所遭遇之問題與困難,提供專業的協助。近年來,教育部更積極推動防災校園建置工作,本中心亦結合各領域防災教育服務團成員與專家學者,積極投入中部地區各級學校的防災校園建置之輔導工作。

 

圖8  辦理校園防災避難宣導活動、學術研討會
  1. 配合政府進行災後勘查、致災因子調查

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與氣候環境變遷,風災、水災等災害規模亦隨之日益遽增,為此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委託本中心針對彰化縣、雲林縣及嘉義縣市,進行災後勘查作業,並結合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調查、探究致災原因及協助提出短、中、長期因應策略。另基於莫拉克颱風造成國內災情、人命損失相當嚴重。本中心亦藉著調查的機會,實際教導民眾疏散避難之機制、方法與時機,例如:規劃避難場所、繪製避難地圖、建立疏散時機、人力編組與分工等,希冀藉此課程使民眾臨災時皆能從容應變,能於未來有效降低災損。

 

(a) 鄉(鎮)市村里級易致災區調查

(b) 調查災區受創嚴重程度

圖9  彰、雲、嘉縣(市)易致災區調查

本中心自2007年起即積極協助彰化縣、雲林縣與嘉義縣市政府,向內政部消防署爭取社區推動自主防災社區的工作,且配合縣市政府推動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非工程措施計畫,推動自主性防災宣導、避難疏散路線規劃、社區自主演練、製作水尺、雨量筒、購置防救災設備及建置完整的社區災害防救資料庫等。推動迄今計有彰化縣、雲林縣與嘉義縣市等16個社區,直接進入社區輔導社區推動自主防災工作,全面提升整體抗災能力。

 

圖10  防災社區推動情形

三、未來展望

本中心於歷年成果為基礎,對於未來更充滿了信心,期望於水土資源保育及災害防救等課題投入更多心力,具體展望詳列如下:

(一) 結合產、官、學三者共同研究,提升國內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水準。
(二) 協助地方政府解決有關水土資源及災害防治問題。
(三) 與國內外公私立機構建立建教合作關係及人才交流。
(四) 改善南投、彰化及雲林地區用水品質,減緩濁水溪沖積扇地層下陷問題。
(五) 建立地方與中央單位防救災機制,減少天然災害所造成之損失。

 

 

 

 
社團法人臺灣災害管理學會 出版發行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0號9樓    電話:(02)8912-7498    傳真:(02)8912-7497    e-mail :service@dmst.org.tw